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各国央行纷纷加息应对通胀,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
报告称,各国央行今年相继提高利率,同步程度是过去50年所未曾见的,而且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到明年。然而,目前的预期加息轨迹和其他政策行动可能还不足以将全球通胀率降至疫情前的水平。投资者预计2023年各国央行将把全球货币政策利率增至近4%,比2021的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戴维·马尔帕斯表示:“为了实现低通胀、稳货币、快增长目标,决策者可以将政策重点转向提振生产。出台的政策应致力于增加投资、提高生产率、优化资本配置,这三者对增长和减贫至关重要。”
世界银行主管公平增长、金融与制度的代理副行长阿伊汗·高斯说:“最近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行动可能有助于降低通胀,但各国动作高度同步,可能使得金融条件过度收紧,全球增长下滑加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决策者需要做好准备,应对全球同步收紧政策的潜在溢出效应。”
报告指出,各国央行应继续控制通胀,而且能在不引发全球衰退的情况下实现目标。但这需要各方面的政策制定者采取一致行动。各国政策既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避免加剧衰退风险。
经济衰退百科知识
经济衰退是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一种说法。认为经济危机只是经济发展中暂时的“衰退”现象。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
1、2000年美国新经济危机
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结束了自1991年3月以来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2001年的经济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国经济的下滑速度。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1.3%的负增长。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紧急拨款400亿美元用于反恐和经济重建计划,并向航空、保险业提供150亿美元的援助;四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2001年美联储共11次降息);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等各种方案用以挽救美国经济。经过多方干预,美国经济重现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经济增长率达到1.4%,各项经济指标也似乎表明美国经济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然而美国经济是否确实复苏,复苏的力度有多大,仍然是众说纷纭。
2、东南亚国家经济的两次衰退
(1)1997~1999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经济结构改革、调整进展缓慢。东盟四国(指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下同)在70年代起开始实施依靠引进外国投资发展面向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形成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带动了其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形成了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和高度依赖电子、电机及其零部件的出口贸易结构。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四国的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后起新经济增长区(中国、越南、印度)的激烈竞争,为此它们在90年代初提出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结构改革、调整的战略目标,但进展却十分缓慢。出口增长速度逐步趋缓,加上1995年起以美国市场为中心的国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疲软,东盟四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政策实施得过早、过急。80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四国的经济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与新加坡、香港相比,甚至与台湾相比,它们的金融市场体制都并不十分健全,金融监管能力不强,金融管理技术不成熟。金融自由化固然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入,但在条件不完备的背景下却容易形成一种在缺乏防范、缺少制约手段的条件下把吸引国际资金放在首要目标(不仅是长期直接资本投资的流入,更多的是短期借款甚至是投机资金的流入)的金融体制。这就容易为国际投机资金提供操纵当地金融市场以牟取暴利,把当地金融市场搞乱后又迅速撤走资金的机会与条件,并形成以房地产、股市为中心的“泡沫经济”。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2)2001年的第二次经济衰退
受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表现远不如2000年,出现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第二次衰退。新加坡经济自2001年第二季度以来即呈现负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0%,是东南亚国家中表现最为疲软的;马来西亚经济自2001年第三季度起转呈负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虽仍取得0.4%的正增长,但远低于2000年的8.3%;菲律宾经济在投资与消费支出支撑下增长3.4%,略低于2000年的4.0%;印尼经济增长3.3%,低于2000年的4.8%;泰国经济增长也明显放缓,增长1.8%,低于上年的4.6%。
3、日本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仍然不见起色,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型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和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积累的政策后果。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干预过多、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被动的体制转轨破坏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4、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
随着世界经济和主要国家经济指标从今年年初的趋向好转骤然转向低迷,关于世界经济增长再次“撞墙”,以及新一波金融危机即将袭来的说法在国际上不断发酵。6月1日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继续缓慢下降,对中国GDP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担忧进一步刺激了外界对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猜测。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所谓“探底”之说需要谨慎看待,全球经济在近期依然有走稳的可能。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