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欢迎
每一位来访者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跟申报易QYV.CN一起了解新质生产力的含义,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相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为了凝聚经济发展共识提出的一个新方向。“新”指的是新技术,一方面带来更多新模式、新产业,另一方面解决传统产业效率问题或瓶颈;“质”就是高质量,新技术将带来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要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减少重复产能建设,提前把握、紧抓未来产业的新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新质生产力的一般性特征

相对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一般性特征。
颠覆性创新驱动。传统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大量投入的水平型扩张,不仅严重依赖要素投入,而且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都较为缓慢。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自然资源和能源投入,使经济增长摆脱了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而且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渐进型的增量式创新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颠覆性技术群。随着这些颠覆性技术的逐步成熟,就会形成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全新的产品、生产资料、零部件和原材料,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的范围极大扩展,使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发展质量发生重大变革。
产业链条新。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改变原有的技术路线、从而以全新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已有的市场需求或者创造全新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它会带来产品架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的相应改变。产业链条表现在链条的环节构成与链条不同环节的地理空间分布两个方面,颠覆性科技创新会使这两方面都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新的产品架构、商业模式的出现,使产品或服务生产和交付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基础设施等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新能源汽车以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替代了燃油汽车中的发动机、变速箱;另一方面,生产这些新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国家和企业及其所占市场份额也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改变产业链各环节的地理空间分布。
发展质量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会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一是提高生产效率。颠覆性技术中有很多是通用目的技术,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一方面会使劳动资料的功能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还会优化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组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许多原本由人工完成的工作,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使生产的效率、精度、良品率都显著提高。二是增加附加价值。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所形成的新产品新产业技术门槛高,掌握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少,市场竞争不激烈且在产业链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增加值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创造迎合了用户(包括消费者与企业)以前未能满足的潜在需求,开辟了新的市场,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空间。三是减少环境影响。不可忽视,工业化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质生产力更有力地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自然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并能够使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循环利用,减少产品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形成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和谐并进。优美的生态环境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一方面,生产力划分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如农耕技术、蒸汽机和发电机、计算机分别对应着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另一方面,每一个时代也具有该时代特有的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生产力具有时代特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突进,颠覆性技术群包括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其中颠覆性最强、影响力最广的是数字技术与低碳技术,推动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呈现数字化、绿色化的特征。
数字化。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并向广泛的产业部门全方位渗透、融合,区块链、扩展现实、数字孪生、量子计算等新一批数字技术也在积蓄力量,有望在不远的将来释放出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予生产力数字化的时代属性。大数据、芯片等新型数字产品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传统的生产设备、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设备、场景和人接入互联网,数据的生成速度越来越快,泛在连接的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的算法和算力使得对海量数据的传输、存储、处理、利用成为可能,数据进入生产函数,成为新的劳动对象,并通过与生产工具的高效结合,实现生产力的巨大跃迁。同时,这也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数字素养、数字技能。
绿色化。工业时代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其在加工、燃烧、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从而影响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应对这一问题,世界主要国家签署了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控制累积排放量的《巴黎协定》,许多国家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一方面,要推动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碳捕获、碳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将低碳技术转化,打造低碳化的能源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实现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低碳化。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形成的新劳动资料、新生产工具、新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表现为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要素、新设备、新产出,蕴含着更巨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具有更高的发展质量。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又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
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新质生产力不是由一般的科技创新推动,而是由具有颠覆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科技创新所推动。颠覆性创新在它的早期阶段,所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性能和价格上无法与既有的技术和产品相竞争,但是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一旦越过临界点就会释放出改变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巨大力量。而且现在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因此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与沿着现有技术路线的增量创新不同,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大,无法在事前准确预测哪个领域会出现技术突破,无法准确判断技术突破的重要性、不同技术路线的前景、应用领域和商业化的时间,因此原有面向增量型技术创新的科技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应当更加鼓励科学家们凭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方向,而不是由政府部门确定具体的科研项目,同时不能再沿用增量型创新阶段“以成败论英雄”的科研评价方式,要允许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出现失败。
产业基础: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当前沿技术或颠覆性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形成的产品大规模生产时就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处于快速增长的轨道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形成新的日益强大的产业部门,而且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产品具有广泛的用途,通过在其他产业的应用、与其他技术和产品的融合,能够使既有的产业部门发生效率和质量变革,从而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重大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也需要市场的拉动和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有力的市场支撑,齐全的产业门类、完备的产业生态构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形成和高效运转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光伏组件、风机设备、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动力电池、互联网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蓬勃发展,进入世界领先位置甚至成为最大的生产国。
未来布局: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指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更靠近科技创新,产业的成熟度更低、不确定性更高。在未来产业赛道上,世界各国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都面临相同的不确定性,因此成为后发国家“换道超车”的重要领域。从科技创新到未来产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连续的光谱,但未来产业已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如果不及早进行布局,一旦当产业到达爆发式增长的拐点时,就会由于前期人才积累不足、工程技术进展慢、产业配套弱、市场开发不力而被甩在后面。因此尽管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更高、投资回报期更长、风险更大,也必须及早进行布局。同样由于高度的不确定性,支持未来产业的政策需要做出重大改变,应从原来选择特定技术路线加以支持的作为“跟随者”所采取的方式,转向政府进行方向引导、市场支持,更多地鼓励市场微观主体的科技创业和对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的“试错型”探索。我国市场主体多,能够在多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上试错,而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又给每条技术路线提供了充分的市场需求支撑。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领域,培育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队伍。二是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建设大型科学装置和公共科研平台,推动连接、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加强适应人的更高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转型,促进资本、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更充分的流动,形成各种政策以及政产学研用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合力,激发市场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和投资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四是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和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先进技术、数据、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新质生产力和人才动能

人才是引发质变的关键

产业迭代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必须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类脑智能、数字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的能级。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是伴随内涵提升和结构优化的渐变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正是人才队伍的量变过程催生了生产力的质变。
以“质”为关键,搭好引聚创新人才的“大舞台”。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内外形势下,当务之急就是想尽办法激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人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拓宽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全面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更多创新人才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推动者、见证者。

栽好招才引智的“梧桐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坚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在求“新”求“质”中广泛集聚创新人才。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须坚持以打造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研究制定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产业集群向重点园区聚集,优化产业集聚布局,推动和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由“单打独斗”变为“攥指成拳”。
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栽好招才引智的“梧桐树”、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壮大新兴产业人才新群体、领跑新赛道、创造新优势,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世界产业能力竞争、高科技能力竞争、市场能力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成为应对这一系列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须立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实行紧缺人才清单制度,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把握人才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推动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着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新形势下,全社会要共同发力、协作配合,按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切实做好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前提和保证。要通过对科学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要使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导新一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科学思维,坚定科学精神,努力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坚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高校应适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文科与理工农医科的深度融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设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技能等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
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行业产业参与高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高水平人才的要求及时传导至人力资源供给单元,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骨干企业要创新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平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着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创新拔尖人才是劳动者群体的“火车头”,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最具战略性的人才资源。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前瞻性地制定和实施我国创新拔尖人才战略规划,完善“揭榜挂帅”“赛马”“闯关”等各项制度安排。深化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协作机制,整合科研资源、教育资源、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国际资源,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前沿的创新拔尖人才。发挥高校作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打破路径依赖和学科壁垒,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和竞赛竞技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关键举措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让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实现更高水平的升级,更需要让生产关系更好地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其中,前者主要体现为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后者主要体现为更高质量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具体而言,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统筹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力科技支撑。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差别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通过强化教育才能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统筹实施,才能切实提升科技创新的速度,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
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适宜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促使企业和居民个体具有充分的活力,并且保障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行业间、地区间实现高效率配置。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更好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适宜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保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为新质生产力的成型、成势扫清结构性障碍。当前我国经济存在总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和居民等经营主体难以做出最优决策,会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从而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让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更好地相适应,近年来党中央相继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新举措。这些新举措有助于扫清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从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推动我国经济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赞(0)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 》咨询电话:18186455313,咨询微信或QQ:9915360,(申报易:项目申报、专利商标版权代理、软件著作权代理、科技成果评价、各类标准化代理、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化融合、企业信用修复、ISO体系认证等)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