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头部企业投资加码 智造园区成热词
在武汉江夏版图上,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地位,江夏经济开发区都能称首。
2012年,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落户,吸引一批零部件企业纷纷扎根;随后10年里,江夏经济开发区两次“刷新升级”,不仅园区厂房升级换代,还生发出“光”和“康”两大主导产业,园区企业快速迭代生长……如今,这个位于车谷和光谷之间的省级开发区已汇聚26634家企业,形成了汽车、光电子、大健康产业聚集带。2023年,江夏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面积仅占江夏区总面积10%的开发区,其经济总量在全区占比超八成。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江夏经济开发区,探寻其产业优势背后的秘密。
■ 3个园区相继开园,主导产业逐步升级
8月13日,记者来到江夏经济开发区大桥现代产业园,只见一栋9层楼高的厂房已高高耸立。与传统产业园不同,即将在今年竣工的大桥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是由单层厂房、多层厂房、高层厂房、综合服务中心等多形态建筑和空间组成。
高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创意产业、智能机器人……记者注意到,园区招商手册上的重点招引项目均指向高科技、低能耗、产能大、利润率高的新产业。
“层高6米,无论是建筑层高、楼板荷载等建筑工艺或是生产辅助设施,与传统厂房相比,标准都要高得多。”江夏经济开发集团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负责人朱亮指着这栋高层厂房介绍。
据悉,大桥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不仅能满足企业生产、办公、研发一体化需求,还可以提供技术、金融、人才等综合服务。“研发和生产在同一个园区,上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游,让产业集聚效应最大程度激发。”
智造园区,是江夏经济开发区今年的“热词”。
1月初,金地威新·江夏制造园入选全市第二批重点园区。目前该园区已吸引超70家优质企业入驻,包括近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多家瞪羚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
1月25日,江夏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二、三期)开工,总投资45亿元,将建设4条智能机器人生产线,打造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3个月前,位于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新想集团江夏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园。
“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园区到现在的智造园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集约利用资源提高亩产,是开发区不断升级的原动力。”江夏经济开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到2024年,他们投资运营的3个园区,已经从1.0版本升级到3.0版本。
最初入驻的金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2017年开园,入驻企业大多是上汽通用的二级、三级供应商,主要聚焦加工、制造、物流,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2022年开园的庙山光电子信息产业园,聚集光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江夏“车光融合”优势,入驻的多为高新技术企业。
即将竣工的大桥智能制造产业园则再上台阶,聚焦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研发。
■ 产业升级带来“聚合”效应,新能源产值3年内翻番
8月8日,江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湖北旭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晖光电”)签订合作协议,武汉旭晖光电生产制造项目将落户大桥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
成立于2013年的旭晖光电是一家集光纤通信技术、硅光技术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
旭晖光电将在开发区建设100G/200G/400G高速光器件及模块的研发与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国内在高速光通信领域的技术空白,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提升江夏区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水平,带动相关行业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该项目落户的背后,是江夏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多极增长”的产业逻辑: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藏龙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大桥现代产业园、金港汽车产业园四大园区分列东南西北;汽车、光电子、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三大新兴产业,预制菜特色产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以“3+3+1+1”的产业体系链式增长。
聚企成链,聚链成群,产业协同发展,不仅是物理距离的拉近,更带来了“聚合”效应。
以新能源为例,楚能新能源、金盘科技、中储科技、大全能源4家头部新能源企业已在江夏经济开发区聚集,共同开辟了新能源储能产业的新兴赛道。
谈及将企业总部落户江夏经济开发区,中储科技生产总监王新直言:“不仅仅是其地域及政策优势得天独厚,更因为新型储能产业在这里已具备完整的产业链,能支撑起企业的未来快速发展。”
“2023年,江夏新能源产业产值70亿元,预计到2026年产值将翻一倍,达到150亿元。”江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军信心十足。
■ “小巨人”产线智改收获大订单
走进武汉盛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帆股份”)的智能化工厂,会看到一个透明的看板间,里面有1个大屏和6个小屏,设备运行状态、生产进度、生产效率以及质量指标等一目了然。
制造分厂经理安龙让记者看车间里的自动化生产线,只见不同型号的AGV智能小车正将生产原料送到产线上,一个个机械臂正在进行精密生产,只在一些关键节点能看到工人的身影。
“我们的智能化率已经达到90%,产能较之前提高了35%到40%。”安龙说。
盛帆股份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主要业务涵盖能源计量、水资源利用、能源服务三大领域,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创新型企业。
回忆起公司智能化改造的起因,集团副总裁金珍兵表示源于一次“不谋而合”。2023年的一天,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杨林来企业宣传技术改造专项补贴政策。在智能化趋势下,公司也有技术改革的想法,双方想法正好契合。
要进行产线智能升级,公司需要在原厂房基础上扩建3层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厂房。“厂房加层看似简单,但其实琐碎麻烦,管委会工作人员全程为我们帮代办,让厂房在最快的时间建成投产。”金珍兵说。
智能厂房投产不久,盛帆股份就接到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大订单。“公司营收早在2017年就突破了5亿元,后来逐年增长到7亿元。而靠着管委会给力服务,让我们的产能实现了快速提升,公司今年的营收预计可以突破10亿元,税收预计突破5000万元,再创新高。”金珍兵说。
如今,江夏经济开发区智能工厂“升级效应”正逐步体现。上汽通用追加投资,将奥特能纯电动平台项目落户江夏;博世华域在江夏经济开发区追加了5期投资,并建立了软件研发中心;广东鸿图新一期追加投资项目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武汉规划建设氢能科技产业园
8月16日,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规划发布暨政策推介会举行。长江日报记者从推介会上获悉,我市正以燃料电池汽车为牵引,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带动氢能产业成链发展、集群发展,打造中国氢能产业枢纽城市。
推介会上,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总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按照“一心一环加四片区”思路,制定系列发展策略,打造国家级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基地。规划到2030年,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实现氢能车辆投入3000辆、营收总额达500亿元、投资规模超100亿元、引进氢能企业30家、培育氢能上市企业3家、新建加氢站5座。
“武汉经开区聚集了全市90%的氢能高端装备研发制造核心企业,是全市氢能产业装备的主要核心区。”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真说,该公司已经突破多项氢能“卡脖子”技术,建成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等六大产线,可实现每年5000套氢燃料电池的交付,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产能最大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
据介绍,全市目前已集聚了40余家氢能产业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构建形成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生态圈,氢能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介绍,东风氢能布局包含东风氢舟、东风氢元、东风氢芯三大技术品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电堆高精度堆叠与系统装配线,年产能可达5000台套。
目前,我市形成了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青山区为氢都、东湖高新区和东西湖区发展氢能配套的“一核一都两翼”产业布局。除武汉经开区外,青山区目前也在规划建设青山氢能产业园,涵盖氢能制备、氢能储存、氢能运输、氢能应用等各环节,打造“华中氢能产业之都”。
按照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行动方案,未来三年,我市将强化氢能产业基础技术研发,搭建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扩展示范应用场景,建成30座加氢站,打造沿三环线、四环线加氢走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规模不低于3500辆。同时,将培育和引进50家以上氢能行业重点企业,氢能领域规上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到2026年,全市氢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建设成为中国氢能枢纽城市。
推介会上,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举行揭牌仪式,相关领域专家发表主旨演讲,武汉经开区与落地氢能企业签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