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欢迎
每一位来访者

2025年度河南省重大创新专项申报指南

郑东新区、市辖区科技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根据《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河南省重大创新项目》(豫科项〔2025〕45号)要求,现将2025年度河南省重大创新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项目应严格按照省重大创新项目指南发布的专项进行申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河南转型发展需要,聚焦产业发展和服务民生公益,不在指南范围内的项目不予受理。

(二)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年龄不超过60周岁(1964年11月1日后出生),两院院士不受年龄限制,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等重大创新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已承担省财政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且截止到2024年10月31日逾期未结项的,不得申报。

(三)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在我省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注册时间为2023年10月31日前,建有省级(含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对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实行绿色通道制度。

项目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四)项目申请单位须有实际研发活动,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省重大科技专项单个项目申请财政资金一般不低于1000万元;项目申请单位为企业的,上年度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大中型企业不低于1.5%,其他企业不低于3%,投入项目研发的自筹资金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的3倍,且项目总投入不低于6000万元、研发投入不低于4000万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贯通产学研用,项目申请单位为事业单位的,投入项目研发的自筹资金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的1倍,且项目总投入不低于3000万元、研发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单个项目申请财政资金一般不低于500万元,项目申请单位为企业的,投入项目研发的自筹资金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的1倍。

已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逾期尚未结项验收,或近3年内存在省重大科技专项验收不通过的企业,不得申报项目。省财政根据项目年度执行计划和经费实际需求分年度拨付支持经费。

(五)申报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应当围绕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设置2-3个课题,各课题之间应当有机联系。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同时申请人及各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申请人应具有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在相关领域有较深学术造诣和创新能力并取得突出成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凝聚研究队伍能力;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2.项目申请人牵头承担过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或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或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过突出成果。

3.课题负责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以上;发表一区(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及以上论文至少2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以上;以上条件满足2项即可。

4.课题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

(六)各申报单位应加强项目审核,强化科研诚信管理,加强科技伦理审查。同一项目已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的,严禁重复或变相重复申请专项资金立项支持。对同一单位同一研究方向申报项目,限推荐申报1项,鼓励单位内部加强资源整合、形成优势团队。

(七)鼓励各地、各部门统筹资源、联动支持;支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申报;省实验室按照任务型创新模式,自主实施重大创新项目,符合条件的直接纳入省重大科技专项管理,不再参与竞争申报。

二、组织方式

(一)隶属于省直部门(单位)的通过省直部门(单位)申报;中央驻豫单位一般通过属地科技主管部门申报,也可通过省科技厅申报。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高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项目通过管委会申报。

(三)其他单位均通过所在省辖市、县(市)科技主管部门申报;财政部门(省直财务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级次进行审核报送。

各推荐单位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

三、申报程序

项目申报人、项目申报单位和推荐(主管)单位登录系统进行申报和推荐。

(一)用户注册。个人(申报人)和法人(单位管理员)用户须在河南政务服务网=注册并实名认证后,才能登录系统,已完成注册和认证的用户仍使用原账号。各主管部门(单位)管理员用户仍使用系统统一分配的账号登录系统。

(二)单位信息填报。申报单位基本信息统一由法人(单位管理员)在提交本单位项目之前填写或更新完善,法人(单位管理员)提交后,单位所有申报人均能及时共享显示,不需单独、重复填报。

(三)项目信息填报。项目申报人按照指南要求,使用个人账号登录“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填写项目申报书,申请省财政经费资助项目须填报预算申报书,完成后提交至申报单位。法人(单位管理员)使用法人账号登录系统审核项目,提交至科技主管部门(单位)。

(四)审核推荐。科技主管部门(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指南要求审核项目,将审核通过并申请财政经费的项目预算申报书转送财政主管部门(单位),财政主管部门(单位)对项目预算申报书审核通过后,由科技主管部门(单位)统一将项目推荐提交至省科技厅。

(五)材料报送。申报单位打印由系统生成的项目申报书、预算申报书PDF文档装订成册(一式十份),在书脊上注明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经主管部门(单位)审核盖章后报送。

三、受理时间及地点

系统填报时间:截止至2024年12月25日17:30。

材料报送时间:2024年12月30日,逾期不予受理。

材料报送地点:郑州市科技局相关业务处室。

2024年11月

附 件1
2025年度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专项一:先进计算软硬件研发与应用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的先进计算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分离式内存架构研究及应用、区块链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信息枢纽构建与智能应用、低空智能融合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一致性互连总线技术的智算中心高性能服务器集群架构、服务器内存扩展技术、多服务器内存池空间共享技术、内存空间管理及分配技术,解决AI推理服务器内存容量和带宽受限制、分布式计算、云计算平台和集群大规模协作难、内存资源的动态扩展性差等问题,研制高性能服务器。2.研究高性能区块链体系结构、数据可信安全接入技术、隐私数据的链上链下可信协同处理、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构建及可控访问方法、行业企业生态可信协作方法和企业分布式数字身份的数据确权、授权共享、高效追溯等方法,提高区块链赋能行业应用的能力。开发基于区块链的畜牧业全产业链应用平台,实现在畜牧产品全产业链的规模化应用。3.研究星站资源动态优化调度、高精度干涉测量定轨和精确轨道筹划控制、多站多链路自适应收发、空天信息服务链智能规划等技术,实现地面站网即时性重组重构和多星多站多任务智能管控、星地激光/微波两种传输介质的测控/数传/馈电链路一体化综合处理、复杂任务从需求分析到运行监控的全流程智能响应等。建设空天大数据智能精准应用协作共享平台,围绕精准农业、智慧水利等典型行业开展产业化应用。4.研究低空飞行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技术;研究低空飞行器智能网联与监视防御技术,实现低空通信、导航定位、监视识别、气象服务等功能;研究低空立体高精度地图构建与更新、低空飞行航路规划与航路容量仿真技术;研究飞行碰撞和冲突识别、飞行活动智能管控等技术,构建低空空域智能化管控平台。
研究目标:1.开展面向新一代智算中心的分离式内存架构服务器集群软硬件研制及示范应用。研制内存池主机,与≥4台服务器进行连接,内存容量≥6TB,内存访问时延≤500ns;研制大内存服务器,计算高速互联协议扩展内存条≥24根(≥96GB/根),形成内存池软硬件设计方案≥20项,申请发明专利≥60项;实现共享内存池服务器本地化生产。2.研制基于区块链的畜牧业全产业链应用平台,实现可信智能畜牧养殖全产业区块链典型应用,支持并发快速上链能力不小于每秒1万字节数据量,数据上链过程的总时延不超过5秒,数据上链成功率大于 90%,实现年增经济效益≥1亿元,利润≥3000万元。3.实现站网资源充分利用、卫星精准交通管理、海量数据即时回传、空天信息低门槛智能开发利用。50个星地协同管控任务规划周期5分钟以内,短基线干涉测量同步轨道卫星位置精度优于50m,数据回传速率高于5Gbps,支持目标识别、语义分割、变化检测、定量反演等4类业务且总体精度不低于85%,产业化推广领域不少于4个。4.面向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研究起降、通信、导航、监视和低空空域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典型场景示范应用。开发与民航空管系统衔接的低空空域智能化管控平台以及覆盖空域≥100平方千米、网格精度优于0.5米的低空高精地图,研制机载通信导航定位和5G传输与边缘计算模组,形成低空立体交通相关标准。
申报要求: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专项二:新型显示核心器件与电子材料制备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硅基液晶芯片显示系统与关键光学器件开发应用、COB工艺下的Micro LED 电路板研发、先进集成电路用ALD硅基前驱体制备、电子级单晶金刚石材料及同位素电池研发方向。
研究内容:1.研究高色域低散斑激光照明系统设计仿真、大变倍长后焦成像、小型化高光效LED光源集光系统、宽光谱大角度微纳结构偏振光学器件和高精度合光棱镜等技术,开发超高清LCoS激光投影整机、车载显示成像单元模组等。开发自动化芯片光耦合及检测设备,实现批量化制造。2.构建覆铜板配方及加工工艺模型,减少Micro LED显示中的微短长亮问题。研究COB封装工艺下的散热机理、电路板加工工艺流程、材料热预处理、表面粗化等技术,降低电路板所附元器件的衰减率,优化覆铜板材料配比、调配药水浓度、喷砂粒度和速度,实现高精度封装,达到屏面墨色一致。3.构建硅基前驱体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硅-氯-氮基因数据库,并搭建模型,进行分子反应机制解析;开展催化机制研究,以及材料纯化、材料选型和表面处理技术研究,开发成套核心装备及电子化学品分析测试方法。4.开展高纯金刚石杂质抑制技术研究、金刚石加工及掺杂技术研究和金刚石晶圆半导体性能测试研究;开展同位素电池电学性能表征、电池使役环境性能考核等研究。
研究目标:1.开发新型微显示投影系统,分辨率不低于4K,对比度大于10000:1;研制偏振光学器件,可见光波段Tp ≥85%,Ts≤ 0.02%,自动化芯片光耦合像素对位精度≤0.5μm。2.开发高性能显示用电路板,成品芯吸值≤60 μm,成测开路率≤1%、成测短路率≤2%,工作状态下板面温度≤ 40℃,成品翘曲率≤2‰、涨缩率≤0.2‰,油墨面光泽度≤1,表面色差ΔE值≤0.5。3.围绕先进集成电路用ALD硅基前驱体制备关键技术,开展分子层面的跨尺度计算,形成硅基前驱体关键技术体系,研制核心装备。4.开展电子级单晶金刚石材料合成技术研究,电子级金刚石尺寸不低于25mm×25mm,完成金刚石半导体材料及器件中试产线建设及在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应用验证;开展同位素电池换能结器件制备技术研究,建设电池封装集成车间中试产线。
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专项三:智能传感及检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围绕复杂工况形变智能感知系统、工业领域气体在线监测和智能预警等重大科技需求,以智能化、精准化、高端化为方向,开发自主可控的激光气体检测及成像仪表和高端碳计量装备,形成从材料、激光器芯片、探测器芯片、激光气体传感器到检测仪表为一体、自主可控产业链体系,实现国产化替代,在工业安全、能源、环保等场景中进行示范应用,助力我省智能传感器、高端仪表核心竞争力提升。
研究内容:1.研究低插损高反射阵列式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制备、光纤传感阵列网络高精度高可靠封装及布设、阵列光信号探测及增益补偿、低延时可调谐光纤智能传感波长解调、立体大范围高精度形变重构、宽谱芯片高功率稳定输出控制和快速智能化标定、智能感知形变重构大数据快速分析等技术,实现光纤传感阵列网络高灵敏监测、解调单元信号的高精度解调、形变测量系统数据自动分析与故障诊断等,开发高可靠宽温区可调谐激光器。2.研究小发散角单模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技术、低温下高响应度的光电探测器材料与芯片技术、激光气体检测核心部件驱动、温控与信号调理电路设计技术及气云成像分割与浓度反演技术,开发微型化长光程多次反射腔体,研制主被动结合的气体监测与成像终端。3.研究高分辨率激光多普勒原级流量测量技术,研制高准确度实验室点排放源流量计量标准装备;研制基于平面驻波的长波声学流量测量技术的大口径复杂环境声学流量测量技术和现场校准测量装备;研制现场气体浓度原位精密测量方法和装备;开展可溯源计量型主动激光光谱遥测系统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整体集成化程度高的装备。
研究目标:1.开发光纤传感阵列网络、宽温区可调谐激光器等部件及光纤光栅传感形变智能感知系统(样机4套),波长分辨率10pm,解调速率1kHz,解调精度≤1pm,应变解调范围±5000με,工作温度-55℃~70℃;示范应用领域不少于4个,变形预测误差<7%。2.针对工业安全生产领域气体在线监测和智能预警需求,研究多波段激光芯片及气体检测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解决激光器波长一致性差和边模抑制比低、传感器集成度低和可靠性差等难题,研制激光氢气传感器及甲烷等多组分激光气体传感器、气体成像仪,激光器芯片波长一致性优于±0.5nm(至少覆盖4个波段),场景示范应用≥1000台套。3.针对点排放源大口径排放量精准溯源的需求,研究工业企业高端碳计量装备关键技术并进行产业化,实验室和现场流量计量装备最大流量分别达到19万m³/h和1000万m³/h,源定位精度达到20 m。
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专项四: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研发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的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围绕人形机器人、半导体芯片、加工成型、纺织、新型电力装备等工业领域的高性能制造技术及关键基础件、重大装备等重大科技需求,以智能化、精准化、高端化、轻量化、绿色化为方向,开展自主研发,实现核心瓶颈技术突破,推动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替代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提高我省在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
研究内容:1.通过材料、结构、节流形式等方面进行主轴设计研究,实现气浮轴承高承载力、高刚度和高精度要求;研究高频振动检测辨识及控制技术,分析高次谐波振动产生机理,抑制高次谐波振动产生;研究主轴振动、跳动、承载力、刚度及温度变化等因素对磨抛精度的影响,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参数调整、工艺优化,提高气浮主轴工艺适应性。2.研究超轻薄壁结构下几何条件和载荷条件对轴承精度的影响,形成服役条件驱动的低摩擦、高精度设计方法;研究套圈微变形协同制造和接触表面磨超技术,提高套圈加工精度和批产稳定性;研究轴承精密装配工艺和装调精度检测技术,提高成品轴承批产制造精度一致性;研究轴承服役载荷提取技术和性能在线评估技术,开发覆盖典型型号的工业性验证平台。3.研究典型复杂锻件材料流动规律及其微观组织形态,提出多向主动加载模锻工艺解决方案;研究模具参数、冷却润滑等因素对模具温度、强度等影响规律,建立多向锻造工艺模型;研究液压缸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提出多液压缸布局优化方案;开展复合锻造装备结构强度、刚度和模态分析,提出基于可靠性的复合锻造装备本体节材减振协同设计方法;开展多材质异形复杂构件多向复合锻造工艺试验研究,建立多向精密锻造工艺数据库。4.构建蒸发溶解机产能扩容的流-固-热理论模型,研究大容量高效蒸发溶解技术和大直径多刮板搅拌器结构的设计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梯度式输送的参数化设计和分布式自平衡流体输送控制系统的压力、温度精准控制技术,开发大产能下高粘度非牛顿莱赛尔纺丝原液低能耗、均匀和可靠的输运系统;研究专用于大容量莱赛尔纤维高效精炼、烘干技术,设计精烘一体化设备;开发莱赛尔纤维生产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绿色智能生产流程。5.研究8GW级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成套设计技术;研究构网型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保护关键技术;研究5000A级特高压柔性直流测量设备性能优化提升技术,实现特高压柔性直流系统宽量程、高速、高精度电压和电流测量。
研究目标:1.针对集成电路晶圆材料片减薄、芯片制造段的晶圆背面减薄、芯片封装段的超薄晶圆减薄等先进封装工艺需求,研究用于先进封装及第三代半导体研磨工艺的高精密高刚度气浮主轴关键技术并产业化,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浮主轴产品;磨抛气浮主轴最大转速4000rpm,轴向动态精度(异步误差)≤0.1μm。2.面向人形机器人轴承高精度、长寿命、低摩擦、轻量化的苛刻要求,研究机器人薄壁交叉滚子轴承关键技术并产业化,完成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典型的薄壁交叉滚子轴承的研制;轴承精度P4级,寿命≥10000小时;与常规谐波交叉滚子轴承相比,摩擦力矩降低50%、重量减少40%。3.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中关键承力复杂构件精密高效高性能锻造需求,研究柔性复合智能锻造中心关键技术并产业化,实现高品质复杂构件多向精密锻造成形成性;锻件成形时间≤5s,液压缸运动精度≤0.2mm;建立不少于50种不同形状或材质的典型复杂构件多向精密锻造工艺数据库1套。4.针对莱赛尔纤维需求量逐年增加和纺机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研究单釜单线年产7.5万吨大容量莱赛尔纤维成套装备关键技术并产业化,提升装备的智能化控制及可靠性,降低功耗,推动大容量莱赛尔纤维成套装备智能化技术提升;蒸发溶解机蒸发面积达到80m2以上,烘干机出机回潮率控制在11%±2%。5.面向沙戈荒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可靠外送需求,突破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核心装备关键技术,研制8GW级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构网型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以及5000A级特高压直流测量装置等核心装备,实现国家重点输电工程示范应用。
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专项五:先进金属材料开发与产业化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铝基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合金材料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铝合金宽幅中厚板制造、超大型集装箱船设计与建造、键合线制造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1.开发出耐蚀可焊耐疲劳产品,研究关键制备工艺体系,形成LNG船用铝板的成套制备技术。2.开展止裂厚板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实现批量化稳定生产和高强度厚钢板在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应用。3.开展键合线洁净熔炼与精确掺杂技术研究,开发高品质超细线径键合线产品,建立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
研究目标:1.基于LNG船制造和使用过程的核心性能要求,开展全流程铝合金宽幅中厚板制造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材料通过不少于3家船级社的认证,实现重大装备产业化示范应用。2.针对超大型集装箱船船体关键重要部位的高强度厚板止裂性能要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攻克我国当前超大型集装箱船设计与建造难题。3.突破高端键合线制备技术瓶颈,建设示范产线并提升制造水平。
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专项六:高端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尼龙新材料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高端聚酯关键单体及其聚合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CHDM、CBDO单体制备技术,开发专用催化加氢体系和工艺技术,开发新型加氢装置,形成成套自主化核心技术;研究多元可控聚合技术,开发新型环保双金属催化剂,提高酯化反应效率;研究高性能聚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优化高性能聚酯规模化放大集成工艺体系;研究高性能聚酯成型成型加工技术,实现高端聚酯制品产业化。
研究目标:针对高端聚酯材料二元醇单体转化率低、聚酯合成技术落后等问题,开发功能性单体CHDM、CBDO高效制备技术,高端聚酯多元聚合技术,高端聚酯制品成型加工技术,CHDM纯度不低于98%,CBDO纯度不低于95%,建设关键单体示范线、聚酯生产线、聚酯加工产品生产线。
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专项七:特种功能耐火材料与制品制备技术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大尺寸薄壁坩埚制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类型合金与多种耐火材料的界面反应性能,指导坩埚材料筛选和性能优化设计;研究耐火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案及其材料性能,优化大尺寸薄壁预制坩埚的几何结构设计、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提升预制坩埚的使用寿命;通过调控耐火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熵结构,提升预制坩埚关键部位材料抗热冲击性能,开展大尺寸预制坩埚的技术成果转化。
研究目标:针对大尺寸薄壁预制坩埚的组分设计、制备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展研究,突破大尺寸薄壁坩埚均匀成型和可控烧结关键技术,提升大尺寸薄壁坩埚结构均匀性和服役性能,开发长寿命无污染高温合金冶炼用坩埚,使用寿命不低于同期国外同类型坩埚,建立中试生产线,实现高温合金用关键材料的国产化。
申报要求: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专项八:新能源商用车关键零部件研发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依托我省商用车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特色优势,重点开展商用车桥壳一体化成形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形成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促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整体桥壳专用高强钢管材制备、成分与热处理控制技术,突破整体桥壳一体化成形全流程数值模拟仿真、管材大变形缩径与轴头一体化成形工艺及组织性能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大膨胀量复杂异形桥体内高压复合成形工艺,研制桥壳数控内高压成形装备,掌握数控加压、过程在线传感与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产品轻量化与高性能有机融合。
研究目标:聚焦商用车桥壳传统制造工艺存在的产品重量大、尺寸精度低、焊缝易开裂漏油等技术难题,开展桥体轴头一体化成形及大膨胀量管件内高压成形技术研究,研制出桥体轴头一体化成形商用车桥壳产品并产业化,产品较传统工艺减重15%以上,材料抗拉强度不小于700MPa。
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专项九:医工交叉融合创新示范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的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围绕中医理疗机器人、重大疾病诊疗装备以及药物筛选设备等重大科技需求,以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高端化为方向,强化医学与工程学科之间交叉融合,集聚创新资源开展技术联合攻关,着力提升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水平,实现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助力健康事业创新发展。
研究内容:1.针对中医治疗技术规范化、智能化的迫切需求,围绕疼痛、康复及慢病等疾病领域,开发能够模拟专家理疗手法操作、精准识别人体经络穴位,可到达区域内任意治疗位置,实现机器视觉与机械臂协同控制的中医智能理疗机器人。2.针对临床重大疾病治疗需求,研发基于影像引导的无创治疗关键技术及设备,建立规范化影像引导治疗新策略新方法,开展临床重大疾病治疗示范应用。3.针对药物筛选设备及安全性评价等新药研发方面的重大需求,运用大数据、AI、生物信息等医工交叉融合技术,开展生物信号采集和分析、生物器官芯片等技术研究,研发具备高通量智能化的药物筛选设备,完成应用验证,并实现产业化。
研究目标:1.研发中医智能理疗机器人,模拟传统中医手法不少于2种,模拟手法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别,应用场景不少于3个病种,并在3家以上医院进行临床验证。2.研发影像引导的无创治疗装备,取得二类及以上医疗器械注册证;突破临床治疗关键技术2-3项,建立规范化的无创治疗方案,形成指南或共识,开展3种以上临床重大疾病的治疗示范应用。3.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用于多种疾病领域药物筛选的高通量药物筛选设备,并实现产业化;开展不少于15个阳性药物的应用场景验证,准确率不低于90%。
申报要求: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优势单位联合申报;项目研究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涉及临床试验研究须提供临床试验许可和伦理审查意见。
专项十:复杂难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本专项聚焦“7+28+N”产业链群中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铅基危固废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元复杂铅基危固废中有价金属富集提取与协同利用短流程技术,开发高杂粗铅制备高品质阴极铅技术。研发多手段真空协同有价金属分离回收技术及有价金属微量杂质元素调控精炼技术,实现多元复杂铅基危固废短流程高效协同利用和有价金属真空分离及微量杂质元素调控精炼技术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金铜冶炼行业废弃物环境污染大、资源价值高等问题,突破危固废短流程协同处置及高值化工业产品关键技术,形成处理3种以上复杂铅基危固废短流程协同利用熔池熔炼关键技术,粗铅回收率98%以上;形成高杂粗铅制备高品质阴极铅技术,阴极铅纯度4N及以上;开发出铋、锑、砷等有价金属分离及微量杂质元素调控精炼技术,产出5N级以上铋、锑、砷、碲等关键金属产品不少于5种;建成3种以上复杂铅基多元危固废短流程高效协同利用示范工程,年处理量不低于30000吨;建成有价金属分离和纯化示范工程,年产量不低于500吨。
申报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合作。
专项十一:优势特色作物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
本专项围绕我省芝麻、花卉、泡桐、小麦等优势特色作物种源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需求,通过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并进行产品开发和配套栽培模式示范推广,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延链增值,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安全,进一步满足人民的生命健康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
研究内容:1.针对我国芝麻重茬种植病害严重、耐渍性、稳产性差等问题,开展优异种质创制和产量、抗病、宜机收等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解析。开展芝麻分子聚合育种技术研究,培育宜机收多抗新品种,并建立高效生产技术体系。2.面向牡丹、芍药、月季、腊梅等河南特色花卉商业化品种,解析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及分子调控机制,创制高值、多功能特色新品种,构建良种配套的种苗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创新“水肥药”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展高值化产品研发与应用。3.针对专用泡桐新品种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短缺等问题,收集种质资源、筛选核心种质,培育优质高效抗逆专用新品种并解析其机制,研发集约经营全周期复合技术,建立精准化栽培技术体系,评价活性成分,建立提取工艺,开发绿色功能食品和轻工产品。4.面向人民群众对功能食品消费提升需求,研发高类黄酮、叶酸、叶黄素、抗性淀粉小麦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培育营养功能型小麦新品种。研究育成功能型小麦品种的食品加工和营养功能特性,开展小麦粉及相关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并进行产业化开发。
研究目标:1.开展宜机收抗胁迫芝麻育种研究,创制优异芝麻新种质8份以上,定位重要QTL/基因位点15个以上,开发分子标记20-30个,搭建芝麻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选育宜机收多抗新品种2-3个,建立适于黄淮主产区的芝麻机械化栽培技术及高值化生产技术2-3项。2.开展高值多功能特色花卉新品种创制研究,发掘重要性状遗传位点15个以上,阐释5-8个关键基因的分子调控机理,创制高值、多功能特色新品种10-15个,获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3-4项,开发特色花卉高值化新产品3-5件。3.开展泡桐专用新品种培育研究,收集种质350份,创制泡桐专用品系5个,创建遗传解析平台、精准栽培和基因编辑体系1个(套),绘制泡桐代谢产物高质量指纹图谱,研发3种专用肥、2套加工技术、3个以上新产品。4.开展多功能特种小麦研究,培育高类黄酮、叶酸、叶黄素、抗性淀粉等功能型小麦新品种3-5个,建立高黄酮、叶酸、叶黄素、抗性淀粉小麦的动物和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1个,创建功能型面制品加工技术体系1个,在3家医院完成新产品的应用。
专项十二: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
本专项聚焦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重点开展物理防治、新型农药创制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产品、技术体系研究,及设施果树等新型栽培模式和方法等研究,以精准、绿色、高效为方向,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融合共促,通过产学研系统创新,推动重大农作物生产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提升我省粮食及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研究内容:1.针对赤霉病、茎基腐病和蚜虫、玉米螟等小麦玉米主要病虫害,研究等离子体、声波、磁场、辐射等物理因子对作物病虫害消杀机理及其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效应;研发绿色节能病虫害物理防控设备;探索农业害虫辐射不育技术;构建重要小麦玉米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2.为实现化学农药减量,研究提升核酸农药生产效率的先进技术,开发增强核酸分子稳定性和渗透性的关键方法,建立大田环境中核酸农药定量检测和安全性评估方案,落地核酸农药产业化生产示范线,建立基于核酸干扰防控小麦重大病害的技术体系。3.针对我国草莓、蓝莓和猕猴桃等设施果树生产存在的专用品种短缺、关键技术不配套等问题,筛选优质、早熟、多抗、丰产设施果树专用品种,研发专用基质,明确其评价指标,建立容器育苗技术体系,建立水肥精准管控模型,研究产量和品质调控关键技术,构建设施果树垂直栽培工厂化生产模式。4.针对黄淮平原存在的镰刀菌周年侵染引起的小麦和玉米重大病害逐年加重等问题,探究小麦-玉米周年重大镰刀菌病害成灾发生规律,构建早期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发绿色新型生防制剂、防控产品及关键技术,挖掘小麦、玉米抗镰刀菌病基因,培育高产、抗病新种质和新品种,集成示范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研究目标:1.开展作物物理防控技术研究,明确等离子体活化水、声波、磁场等对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控机制,研发绿色低耗等离子体活化水、声波和磁场发生装备3套,申请专利5-8件,实现防控率80%以上,建立防控技术规程3套,实现化学农药减施20%以上,出版专著1部。2.开展新型核酸农药创制研究,开发靶向小麦病害高效核酸片段15个,建立生物合成双链核酸表达系统3套;产业化发酵生产目标核酸产量2g/L以上,生产示范发酵体积2000L以上,有效成分纯度30%以上,病害防治有效性90%以上,实现减少化药用量。3.开展设施果树生产研究,筛选设施专用品种10个以上,开发专用基质,研究容器苗繁育技术,构建设施栽培工厂化生产模式,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实现增产和提质增效。4.开展小麦-玉米周年重大镰刀菌病害及防控研究,建立智能监测预警系统1套,挖掘重要QTL/基因15个以上,创制新种质20份以上,培育新品种6个以上,研发新型生防制剂、防控产品和关键技术不少于6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集成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规程1套。
专项十三:畜禽品种挖掘保护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本专项聚焦地方特色、濒危畜禽品种挖掘保护和豆粕减量替代等健康养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等重大需求,培育优质、高产、抗逆、节粮家畜新品种,减少大豆使用量,进一步稳固我省畜牧业大省地位,打造畜禽种业创新高地,同时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研究内容:1.针对我国蛋白质饲料原料短缺等问题,膨化、发酵豆粕和杂粕,研发高效蛋白降解菌酶,研究生物合成氨基酸或菌体蛋白替代豆粕,探究杂粕、高蛋白玉米、苜蓿草粉+理想氨基酸模式,优化低豆粕饲粮配方加工参数,集成示范豆粕减量替代饲粮配制和加工关键技术。2.针对地方畜禽品种濒危和濒临灭绝等问题,围绕家畜遗传材料保存与复原的关键技术环节,研究遗传材料的冷冻损伤机制,创建遗传材料冷冻保存与复原、鉴定评价与控制技术体系,解析优良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选育优质、高产、抗逆、节粮家畜新品种或品系。
研究目标:1.开展豆粕减量替代及饲料加工研究,建立豆粕和杂粕膨化、发酵工艺1套,研发合成氨基酸和新型高效蛋白降解酶2个,优化杂粕或苜蓿草粉和合成氨基酸替代豆粕的饲料配方技术2套,建立豆粕减量替代加工工艺1套,实现豆粕添加比例降低30%、蛋白质消化率提高15%。2.开展地方畜品种资源研究,研发地方家畜品种遗传资源的濒危状况与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建立胚胎、冻精、体细胞等遗传物质低温保存方法15项以上,入库保存品种不低于25个,创建地方家畜品种特色优良性状的定义与评估方法3-5项,解析其分子机制。

附件2
2025年度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一、新材料领域
专项一:基于硼基高熵陶瓷的新型超硬材料设计及强韧化协同机制研究
本专项依据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及我省超硬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指示精神,开发新型超硬材料,巩固超硬材料产业优势地位,助推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内容:针对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用新型超硬材料的迫切需求,基于理论计算与高通量实验,绘制硼基高熵陶瓷相图,揭示高熵陶瓷的组元成分—微结构—制备工艺—超硬性能的映射关系,解决硼基高熵陶瓷体系的相不稳定性、完全均匀致密化难、强韧性协同提升等关键科学问题;阐明高熵陶瓷的超硬与抗高温形变机制,实现新型超硬材料的高效设计、结构均匀可控与性能优化,为新型超硬材料的智能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研究目标:设计并研发出5种以上硼基高熵陶瓷超硬材料,其致密度≥99%,显微硬度≥40 GPa,断裂韧性KIC≥5 MPa·m1/2,高温(1400℃-1500℃)强度保持率≥70%;绘制四元及以上硼基高熵陶瓷相图不少于5种材料体系,明确高熵陶瓷的组元优选理论与方法,建成高效致密化和强韧化关键技术体系,实现1-2个产品产业化示范应用与规模化生产,为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专项二:低碳冶金用长寿命耐火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
本专项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结合我省重要部署,开展高温新技术用新型耐火材料研究,对我省乃至全国耐火材料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研究内容:针对氢冶金等碳冶金新技术对长寿命耐火材料的重大需求,开展模拟低碳冶金环境的耐火材料服役行为演化与失效机理研究,阐明富氢气氛下材料物相与显微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关键服役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探究CO歧化反应抑制技术,开展耐火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理性设计与精准调控研究,突破耐火材料传统支撑低碳冶金新技术发展。
研究目标:构建低碳冶金耐火材料技术体系,首创1套多因素耦合高温模拟试验装置,提出1种基于低碳冶金服役环境的新型材料测试技术,阐明低碳冶金环境下耐火材料服役行为演化规律和失效机制;突破传统“炒菜”研发模式,构建1套基于机器学习的低碳冶金耐火材料理性设计方法;创新 CO歧化反应抑制技术,发展4-5种抗氢还原、抗碳沉积的耐火材料,多因素侵蚀强度保持率大于85%。革新耐火材料研发范式并取得系列原创成果,推动我省乃至全国高温材料的高质量发展。
专项三:铜簇基新型催化材料制备及绿色氧化机制研究
本专项依据国家“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及我省铜基新材料开发指示精神,开发铜簇基新型催化材料并研究其绿色氧化机制,推动我省铜基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
研究内容:针对铜簇活化氧的机制不明确和相关工艺发展滞后等问题,系统研究铜簇基材料的制备并从原子水平揭示催化氧化机制和中间态物种,为工程化设计提供依据,创制满足国防和工业需求的高性能绿色催化材料,包括化学战剂降解和烃类小分子选择性转化,形成国产化、高端化铜基材料创新体系。
研究目标:获得结构精确铜簇基高效催化氧化材料5-6个,从原子水平揭示团簇结构、氧活化机制、活性氧物种和底物选择性氧化间的联系,发展团簇绿色催化氧化新理论和1-2个催化新体系及新工艺;化学战剂降解效率达到99.9%以上,满足实战化防护需求,包括单兵防护和营区时空防护,工艺及装备产品在国家级资质平台评估合格及以上;建立1-2个烃类氧化放大装置,在1-2个企业建立示范装置,从而推动我省铜基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
二、电子信息领域
专项四:大面积高性能量子点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本专项重点开展量子点新型显示材料与技术研究,解决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自主核心技术体系,引领和支撑国家和我省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研究内容:针对制约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新型显示技术应用关键瓶颈,设计制备适用于工业化应用的高亮高稳量子点材料;探索电荷传输、注入过程,研发新型空穴传输材料和量子点发光层界面修饰材料,实现高性能红绿蓝三基色QLED器件构筑,显著提升蓝色QLED性能;开展低镉和无镉等环境友好的量子点发光材料和器件设计构筑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面积高性能QLED新型制备技术,为实现QLED工业化生产奠定材料、器件和技术基础。
研究目标:揭示核壳结构量子点生长调控规律,制备系列高稳定的荧光量子产率大于90%的新型量子点材料,以及低镉和InP等环保量子点材料;阐明电荷传输注入和发光机理,发展2-3种新型空穴传输材料和界面修饰材料,显著提升空穴注入效率和蓝色QLED性能;红绿蓝QLED外量子效率大于23%,寿命分别达到3万小时,1.5万小时和0.5万小时;实现发光面积大于100 cm2、分辨率大于300 PPI器件构筑,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和自主可控专利技术,推动我省新型显示技术的迭代发展。
专项五:面向工业边缘智能的多模态信息感知与推理方法研究
本专项重点面向工业边缘智能场景,突破融合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边缘计算集无扰下装、感知计算与控制融合等关键技术于一体,将智能从远距离的数据中心带到工业生产制造源头,赋能工业互联网进阶发展。
研究内容:针对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在设备终端部署的重大范式变革问题,以“边缘智能”为研究对象,探索多源异构数据对齐与语义关联的复杂场景跨模态感知规律,构建样本匮乏下的数据增强、生成和跨域迁移模型,设计模型学习与逻辑推理同步的自适应决策网络,实现能够平衡算法规模与性能的边缘装置智能化,为先进计算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研究目标:揭示同构/异构分布差异大数据的模态对齐规律,跨模态融合验证模型2-3个,数据模态3种以上;分析小样本数据引发模型退化机理,设计数据生成与迁移模型,样本数量减少10%达到90%的效果;建立仿生知识表达体系,研发记忆推理决策网络2个;开发模型轻量化技术,在2-3种边缘设备上部署;申请或获得软件著作权/专利不少于10件;研究成果在智慧能源、现代物流等2-3 个领域示范应用,推动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前沿关键技术创新发展。
三、生物医药领域
专项六:合成免疫细胞抗肿瘤功能的调控机制和功能优化研究
重点围绕恶性肿瘤等领域提升生物医药基础创新能力、加快免疫(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研发和临床转化。
研究内容:针对合成免疫细胞面临的重大科学和临床难题,以我省高发恶性肿瘤为研究对象,开展合成免疫细胞杀伤机制研究,探讨基因修饰免疫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发生死亡的新机制,开发非抗原依赖的肿瘤杀伤新技术,通过新型非基因编辑手段提高通用型免疫细胞功能和制备效率。合成免疫细胞新型基因元件和调控线路的构建和验证,探讨肿瘤血管异常、代谢异常等影响基因修饰免疫细胞功能新机制并建立增加基因修饰免疫细胞功能新方案。建设与上述研究相关联的临床转化平台,推动基因修饰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转化。
研究目标:阐明影响合成免疫细胞效能的新机制,如CAR-T细胞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关键新通路,解析血管异常和代谢异常抑制CAR-T细胞活性的新型关键分子和机制;研发合成免疫细胞效能改造技术和信号控制技术各1-3项,如增强肿瘤细胞发生非抗原依赖死亡的CAR-T细胞新技术、提高CAR-T细胞跨血管能力和杀伤活性的新技术、建立TCR和MHC抑制效率超过30%的靶向降解技术以及通用型免疫细胞制备新策略;完成2-3项基因修饰免疫细胞临床前研究,开展实体瘤的临床研究1-2项。

赞(1)
《2025年度河南省重大创新专项申报指南 》咨询电话:18186455313,咨询微信或QQ:9915360,(申报易:项目申报、专利商标版权代理、软件著作权代理、科技成果评价、各类标准化代理、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化融合、企业信用修复、ISO体系认证等)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